日常買奶茶撬動市場
最近跟朋友去手搖店買珍珠奶茶,結帳時店家竟然貼出「支援 USDT」的標籤──這場景不是科技展,也不是外太空,而是穩定幣真正踏入日常生活的縮影。根據 Cointelegraph 報導,泰達(Tether)在 2025 年第二季(Q2)實現淨利潤高達 49 億美元,若計上半年總和,更飆升至 57 億美元,較 2024 同期成長 9.6%(來源:https://cointelegraph.com/news/tether-q2-2025-profit)。看到這數字,我不禁想:看來下一杯奶茶,不只要選珍奶口味,還得看支持哪款穩定幣。
穩定幣盈利模式解析
要理解泰達這 49 億美元從何而來,就得先拆解他們的盈利結構。核心在於「賺取利差」:用戶以 1 美元兌換 1 USDT,這些美元通常投向利率相對穩定的短期國債、商業票據或貨幣市場工具──同時承擔一定信用與流動性風險。根據《Tether 2025 Q2 報告》,其資產儲備約 61%配置於短期國債,27%為活期存款與商業票據,剩餘 12%散落在其他貨幣市場(來源:https://tether.to/)。這套模式讓泰達能在「高收益、高風險」中找到平衡,並透過規模效應壓低融資成本。
USDT 資產組合透視
從分布圖來看,泰達的資產結構並非完全去中心化的去中心化金融(DeFi),更多是與傳統銀行體系連結的「半鏈上」運作。短期國債作為主要避險標的,配置約 35%~40%;商業票據則偏向金融機構發行,佔比約 20%。活期存款和其他現金等價物占 22%,其餘則包括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再質押工具。這組合的好處在於,當短期利率上升時,泰達能藉此調整組合結構,維持利差;但壞處是政府或監管機構若限制商票發行或銀行監管趨嚴,短期流動性壓力就會浮現。
主流指標捕捉脈動
想在第一時間掌握泰達及整個穩定幣市場動態?我平時是這麼操作:
1. 鏈上活躍地址數(Active Addresses):從 Glassnode 查 USDT 錢包變動趨勢。
2. 穩定幣總供應量(Circulating Supply):Dune Analytics 的實時儀表板對比各幣種發行量。
3. TVL 斜率(Total Value Locked Growth):用 DeFiLlama 監控 USDT 在各 DeFi 協議中的鎖倉增減。
4. 交易量分布(On-chain Volume):Nansen 提供錢包組合標籤,方便追蹤大戶動向。
5. 抵押品利率變動:關注短期國債收益率曲線與商業票據利率。
以上指標能讓你看見穩定幣成長軌跡,同時也要留意監管政策變動,例如美國 SEC、歐盟 MiCA 等法規進展。
警惕人性與監管風險
當大家都在喊「USDT 必須保證 1:1」的時候,很容易忽略背後的集中化風險。泰達目前仍未進行「全面審計」,只有第三方準備金報告,究竟 57 億美元的利潤裡有多少是真金白銀?我只能說,別把 1 美元等號劃得過於絕對。監管方面,美國紐約州律管局曾對泰達施壓,要求對準備金透明度負更大責任,未來若有更嚴格的流動性或資本要求,勢必影響盈利模式。高收益背後隨時可能冒出「高風險」,投資者要有心理準備。
你看好哪款穩定幣?
泰達穩定幣在市場占有率高居不下,但後起之秀如 BUSD、USDC、DAI 也不容小覷。你最關注的是哪款?是看重靠傳統資本市場與銀行合作的 USDT?還是喜歡鏈上抵押、去中心化風險更小的 DAI?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選擇與理由,我們一起用零碎時間在鏈上賺知識、抓機會。邀請連結: https://www.okx.com/join?channelId=42974376